6月6日,学校含弘新闻网首页报道了我院2018级农学专业学生返校复学后在教学实验基地进行《作物生产实践》课玉米套作甘薯相关农事活动劳作的情况。据悉,在返校复学线上学习一周后转至线下学习,2018级农学专业各班学生逐步投入农作物生产实践,在本周已陆续完成玉米甘薯套种部分实践内容。
《作物生产实践》课程每年共有54个学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玉米、甘薯、马铃薯共三种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以及调查研究,以达到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锻炼中启发思考的目的。由于受疫情影响,原定于三月初开始的实践课程顺延到了学生返校后的六月,此次学生进行的实践内容包括玉米的锄草追肥,以及甘薯的扦插。
2018级同学们已经是第二次进行生产实践,仍然保持着与以往一样的兴致与好奇。与上一次栽种马铃薯的寒冬相比,这几日天气晴好,绿意盎然。在感叹于农具和设备数量明显增加的同时,邓超同学快速完成了松土与起垄,并且在玉米甘薯的套作模式下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合理的套作布局既充分利用了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同时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作为一名农科学子,他认为农学专业的专业性非常强,国家紧迫需要农业高素质人才,从懂农到会农,既上得了讲堂也应该下得了田地,而这也恰恰体现了作物生产实践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到下一次实践课,邓超同学充满期待:“我觉得目前的人工种植教学和种植理论知识教学部分已经安排的非常完善,我希望可以进一步学习作物的后期加工和产品鉴定部分。机械化生产慢慢成为主流,期待可以在以后的课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操作。”
中午刚完成生产实践的潘杉同学觉得自己对于挖沟起垄的操作技术比去年更加熟练,结束后更感到劳动的满足和愉悦。半天的实践下来,她不仅熟悉了各项农事操作技术,也学到了田间生产的知识。例如种植甘薯时要注意起垄要大、直且圆,设置适当的肥料梯度有利于我们研究不同的肥料浓度对玉米和甘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等。她说:“我觉得这样的实践对于农学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自己体验过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实地操作、田间管理、产量分析以及解决相关问题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基地的土地在同学们未返校前就已经请工人打理过,翠绿的玉米苗在平整的土地上更显生机,潘杉希望以后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在这门课上种植更多的作物品种,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
位于六号门外的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是1382cm太阳贵宾下载学生的生产实践地。近两年来,学院投入经费对基地条件进行改善,使学生能够更安全地进行实践操作。除了环境条件的改善,学院下一步将会对基地的土壤进行改良,以及适当增加作物的种类,以凸显学院各课题组特色。今年基地里种植的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紫色叶片水稻在吸引同学们的目光之余,也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袁隆平学长说道:“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唯有在实践中切身去体会,才能更直观的看到作物生长特点,了解作物生长规律。在学习的同时,亲近自然,心系农民,并不断去提问,不断去求解,我们农科学子方能书写出完美的“青春答卷”。
团委学生会新闻编辑部韦秘/供稿